"1 元食品 " 的商业版图逐渐消失,但实际销路空间很大
"1 元食品 " 哪儿去了?
本报记者 刘兵
阅读提示
"1 元食品 " 指的是价格在 1 元左右的低价食品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他们已经很少出现在商店、超市中,逐渐从消费者的视线中淡出。
秋季刚至,之前的酷暑使得饮料、冰棍和雪糕的需求增加,不少户外劳动者发现,过去用于解暑降温的 "1 元 " 食品现在越来越少见了。《工人日报》记者走访也发现,目前市面上这些低价食品的商业版图逐渐缩小,消费者日益呼唤 "1 元食品 "。
1 元雪糕尚未绝迹
"1 元食品 " 指的是价格在 1 元左右的低价食品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他们已经很少出现在商店、超市中,逐渐从消费者的视线中淡出。
近日,高价雪糕在网络上引起热议。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,虽然整体上低价雪糕占比不大,但几角钱、1 元左右的低价冰棍、雪糕在部分商铺中依然有售,并未绝迹。一些家庭装的雪糕,每支折合售价仅 1 元多,有的还不足 1 元,如 20 支装的伊利小布丁有超市售价不到 20 元。
居住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小褚告诉记者,1 元左右的冰棍、雪糕在小区商店还是很容易买到,但在街边不容易,在大商场就更难买到。" 天气热,吃根冰棍凉快凉快是刚需,但动辄十几元一支的雪糕还是很心疼。"
通过走访,记者发现市面上 5 元以下的冰激凌已经很少出现,很多商店都难以买到。喜欢吃冰激凌的韩女士告诉记者:" 冰激凌早已不是 5 元钱以下的样子了。这个产品现在更加细分,讲究低脂健康,价格也变得越来越不‘友好’。"
1 元矿泉水也变得越来越 " 稀有 "。每天上下班需要步行的赵赫对记者说:" 通勤带水很不方便,也不能保证是冰镇的。如果每天喝 3 瓶矿泉水的话,单价 3 元就接近 10 元。" 现在赵赫喜欢买冰露这种零售价格 1 元的矿泉水,但赵赫表示,这样低价的矿泉水品牌越来越难买到。
1 元食品处境不易
虽然并未绝迹,但 1 元左右的低价食品处境却十分艰难。在越来越追求高品质产品的时代,"1 元商品 " 存在感很低,并且市场份额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。
大部分商店不倾向于销售低价食品是其生产萎缩的首要原因,也是消费者难以买到的直接原因。北京市昌平区文华路的一位街边商铺的老板对记者说:" 冰箱以及商店场地就这么大,如果低价雪糕和矿泉水多了,就摆放不了价格高一些的商品,毕竟同等的销量下,低价商品要少收入不少。" 由此,进货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考虑太多的低价食品。
逐步减少低价食品的生产,商家本身也有苦衷。业内人士称,一瓶矿泉水的成本,除去渠道费用,水源、包装、物流成本是最基本的,而近年来,由于相关成本提高,价格如果不水涨船高就很难取得利润,甚至是亏本。雪糕企业也称,人力成本、冷藏等费用日益抬升是雪糕售价增长的主要原因。
此外,随着有关部门对低价食品的监管日益严格,使得一些商家逐步放弃生产。如记者了解到,有的地区对辖区内 " 五毛食品 " 销售商分布情况,登记经营品牌信息加强掌控,建立 " 五毛食品 " 专项监管台账。对不能溯源的 " 五毛食品 ",一律责令经营者下架停售或者停业整顿。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,但也增加了 "1 元食品 " 的实际成本,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消费者的呼唤
在各类食品 " 刺客 " 的新闻不断曝光下,不少消费者都呼唤低价饮料雪糕等食品。
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盛告诉记者,她喜欢吃的小零食," 小小的一包,价格一直没有太大变化,每次吃完还想吃。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样的低价又好吃的零食。"
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,一些低价食品能带动更大的销售。北京海淀区一家经营雪糕、饮料的小店店主对记者说:" 今年比较热,光是老冰棍,一天卖个五六百支是没问题的,水也卖得好。" 在炎热的天气里,平价雪糕更有吸引力,目前 1 元钱的老冰棍总利润已经超过了零售价在 4 元以上的雪糕产品。
一家位于北京市立水桥南地铁站附近的商铺告诉记者,7 月份以来,每天可卖掉几百瓶矿泉水及饮料。其中,90% 顾客都购买冰饮。"1.5 元的以及 2 元的矿泉水最受欢迎,3 元以上的矿泉水品牌买的整体占比不大。饮料也是这样的趋势,五六元以上的销量比较有限。"
市场分析师刘欢认为,现在一些企业容易被别人带跑,越来越注重外在包装以及新潮性,这固然是时代发展趋势,但如果一味如此追求,就容易把低价的市场形成空白,反而不利于提振销售额。
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,消费者呼唤平价食品,考虑的是回归食品饮料本身价值的需求。" 矿泉水就是解渴的,冰棍就是消暑的,把包装做的如何精美,都取代不了原本的价值。很多消费者渴望的就是回归商品的本质需求。对此,生产者应该予以反思。"